1.难道美国当年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是?

2.打的就是美军王牌,美专家:如中国拥有同样武器,就是一场

3.汽油在太阳暴晒会自燃吗?汽油50度会自燃吗

4.请问“敌人是不会自行消灭的”的出处

5.越南战争美国为什么不用核弹

6.新战海浮生**结局是什么

汽油弹的制作过程_汽油弹什么东西做的

打开背包,点击,按键盘l键点燃

《森林》是一款生存游戏,玩家将扮演因空难迷失在森林里的主角,在诡异生物的追杀下努力存活下去。本作中玩家可以制作各类武器道具,以此提高自己的生存机会。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森林》武器道具资料及合成配方大全

当我们在背包里把一个道具放到合成毯上后,会出现一个齿轮虚影,把鼠标移动到齿轮上,然后左手边就会出现这个道具能合成出来的所有东西的配方。

难道美国当年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是?

文/韦波

6月13日下午4点40分左右,一辆满载液化石油气的槽罐车在浙江省温岭市G15沈海高速公路出口发生爆炸,引发周边民房及厂房倒塌,事故造成20人死亡,目前175人受伤,其中重伤人员24名。

事故发生后就有车友联系了小编,所问的问题就是普通汽车油箱在夏季高温会不会爆炸。

其实这个问题实属杞人忧天,不过后来咨询了一位消防支队的指导员之后,发现某种情况下,汽车的燃料箱——注意,我这里说的是“燃料箱”而不是“油箱”,真的有燃料泄漏爆炸的隐患。如此一来,还真的有必要写一篇文章好好说道说道了。

普通油箱会不会爆炸?

答案是不会。

要弄清楚汽油会不会爆炸,首先要明白燃料爆炸的原理——当可燃物和氧气充分混合之后,遇到明火甚至在自然氧化作用下,就会发生迅速燃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爆炸。

从6·13温岭槽罐车爆炸事故的来看,当时槽罐车行驶在匝道时突然罐体发生了解体。主要罐体喷出白色雾状气体,飞到了300米外并继续释放白色雾状的液化石油气。随后,高速路上发生了燃爆,疑似引发了300米外的第二次爆燃,两个爆燃点之间形成了一道火墙——在爆炸中甚至可以用肉眼看见冲天而起的冲击波。

简而言之,液化石油气泄露并和氧气雾化混合,是导致爆炸的前提条件。

上图是常用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数据表——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或氧气)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均匀混合,形成预混气,遇着火源才会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或爆炸浓度极限。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液化石油气在达到1%混合浓度的时候就能触发爆炸极限,而汽油要到1.1%混合浓度的时候才能触发爆炸极限。从1%到1.1%,这个差别貌似不算很大啊,从数据上看,汽油也有爆炸的可能性。

对于这个疑问,此小编访了自己的同学吴先生,吴先生在某地消防中队任指导员,绝对是这一领域的专业人士。他表示,对于汽油来说,1.1%的最低爆炸极限浓度,其实很难达到。

吴先生表示,汽油常温下是液态的,但是汽油会挥发,这就涉及到汽油蒸发指数的问题。根据国家标准,汽油在70℃常压下会蒸发掉10%,120℃蒸发50%,190℃蒸发90%……关于蒸发指数说起来很复杂,简单说就是汽油的蒸发过程是相对较慢,在非封闭空间下,汽油哪怕是自由蒸发,也很难满足1.1%的最低爆炸极限浓度。

美军在二战末期研发的凝固汽油弹,其实就是通过人为方式瞬间将雾化汽油覆盖大片地区引爆,在自然常温常压下,汽油没有可能达到这样的雾化混合条件。

目前的油箱主要有两种材质,便宜一点的是铁油箱,贵一点的就是合成树脂——也就是塑料油箱。

吴先生说,之前消防部门曾经做过实验,分别在注入汽油的铁油箱和塑料油箱上浇上汽油后点燃,铁油箱上的塑料件熔化之后汽油流出来,但仅仅是燃烧,并没有爆炸;而塑料油箱直接在高温下熔化,汽油流出燃烧,但也没有爆炸。

而国外开发出的高科技塑料油箱,甚至加入了阻燃材料,当油箱外壳烧熔之后,夹层中的阻燃材料会在高温下熔解出来,从而减少了汽油流淌出来燃烧的火势。

换句话说,油箱有可能在事故中受损导致汽油外泄燃烧,但不至于发生爆炸。至于柴油虽说常温下普通明火点不燃,但是在车辆自燃这样的高温环境下,一旦油箱发生损毁,流出来的柴油是有可能引燃的,但是同样也不会爆炸。

很多人在汽车燃烧事故现场听到的爆炸声,其实大多是轮胎的爆炸声——尤其是大卡车的轮胎爆炸,可谓是惊天动地!

既然如此,为何网上还能找到不少加油站爆炸的事故?

吴先生解释说,我们在网上看到的某某加油站发生爆炸的事故,其事故原因都很单一。如果天气较为炎热,储油罐接近空仓的时候,罐内的剩余汽油会产生高压汽油蒸汽充斥整个储油罐,一旦操作不当让高压汽油蒸汽突然释放出来,就很容易达到1.1%的最低爆炸极限浓度,遇上明火就会爆炸。

所以我们看到的加油站爆炸的或,基本上就是泄露出来的高压汽油蒸汽爆燃产生的结果。按照吴先生的说法,“如果真的是埋在地下的储油罐爆炸,怕是整个加油站方圆100米的地面都会掀到天上去,你们只能看到个大坑。”

所以,现在的加油站储油罐在接驳汽油之前,都会有专门的泄压流程,或者是规定油位还剩多少的时候就必须接驳新油,以防止罐内高压汽油蒸汽过多。

尽管如此,吴先生依然强调普通油箱不会爆炸,因为油箱体积太小,就算是汽油蒸发,也很难产生足够的高压汽油蒸汽。更何况现在的油箱都配备有单向泄压阀,所以就算是在极端炎热天气下给空油箱加油,拧开油箱盖的时候,也不会感觉有“开可乐”那样一股气体喷出来的感觉——如果真有这样的感觉,恭喜你,你的油箱泄压阀坏了,不过这种几率比中体育**的几率还低。

不过,吴先生表示,在国内,会爆炸的“油箱”还是有的。

吴先生特指的“油箱”其实就是国内不少地区的车主或出租车从业者为了省钱,私下改装的“油改气”气罐。

“油改气”的燃料有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两种——温岭爆炸的槽罐车运送的就是液化石油气。液化石油气的续航力很高,一罐气可以跑差不多500km,和汽油不相上下,但是也最危险,所以国内很多“油改气”车辆加注的都是天然气——也就是甲烷。

吴先生说,天然气加满一罐一般也就跑个200km,但天然气最低爆炸极限浓度在4.5%左右,要比液化石油气高很多,所以更安全。

但是尽管如此,私自改装的气罐在事故中一旦破裂,泄露出来的高压可燃气体会很容易达到爆炸极限浓度,遇上明火燃爆的可能性不低。

吴先生最后还表示,最惨的恐怕就是车上又有油箱又有气罐的车,一旦事故中汽油泄露燃烧,气罐在烈火中会受热升压,一旦压力超过极限撑爆气罐,就会导致可燃气体的二次爆燃——“这个原理和温岭槽罐车爆炸事故是一模一样的……”吴先生表示。

至于未来氢燃料电池车的高压氢罐有没有在事故中爆炸的可能性,吴先生的回答相对比较乐观。他认为毕竟是原厂的东西,“车厂在做事故验证的时候,应该比我们消防队想得更多。”

不过他同时指出,对于氢燃料车的高压氢罐而言,应该会涉及到一个材料疲劳寿命的问题,换句话说,高压氢罐不可能像普通油箱一样,用到车辆报废都不用换,应该是类似刹车片一样,到了一定年限就需要更换了,只不过这个周期会有点长而已。

文章写到这里结束,干货也不少了,大家饭后吹牛时应该用得上。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打的就是美军王牌,美专家:如中国拥有同样武器,就是一场

人类历史上最大的

———美国在日本投的

编著者:龙生

一 困惑与疑问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将近60年了,那场战争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

难,特别是反法西斯国家人民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但是,作为当时主要的法西斯国家的日本每当提到那场战争的时候,主要都是提到

他们在那场战争中所受到的伤害和很少提到对他国造成的巨大灾难,最重要的原因是

他们有一个很好的理由———日本是第一个受到核武器,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受到

核武器攻击的国家。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各投下的给日本带来了严重的伤

害,最后导致约30万人的死亡。

日本就是借助这两颗的“威力”来装饰自己“受害者”的面目,每年的8月6日

和9日,分别在广岛和长崎都有纪念活动,所谓揭开伤口,教育下一代。

但是,从1995年以来,世界各地,包括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

历史学家和科学家,以及原来的政治家和军人,经过单独或是联合研究,发现美国在

日本投放的历史记载存在许多的疑问,无论是在文字还是图象资料上都有诸多

的困惑。主要问题是:

一, 由于B-29飞机的航程有限,的投放飞机的起飞地点选在距离日本较近的

提尼安岛的美国空军基地上,从美国本土运送两颗到提尼安岛上的步骤是先运

送到夏威夷,然后在运送到提尼安岛,由于当时飞机的航程和安全性的限制,这两步

过程使用的只能是军舰,这两段路却有很大的危险性,因为虽然日本海军在美军的打

击下几乎已经没有了战斗力,但是,日本海军却仍然相当数量的潜艇,即使在战争末

期这些潜艇仍然偷袭美军的军舰,即运送的军舰随时有可能被日本潜艇偷袭,

美国怎么会冒那么大的风险用军舰运送?

二, 当时美国制造出的第一批只有三颗,其中一颗已经在1945年7月16日的

新墨西哥州的实验厂实验,美国怎么敢用仅剩的两颗去攻击实际上已经

没有任何还手之力的日本,而且还是以平民为主的城市呢?而且,美国在未来几个月

内不要可能马上在造出,美国难道没有想到会有可能出现的有、突然吗?

三, 当时,主要的原子物理的科学家包括爱因斯坦、费米甚至是奥本海默本人都极

力反对使用这种威力过大的武器。美国难道一点也不尊重这些为他们研制核武器

以后还得依赖的科学家的意见吗?

四, **和照片资料的问题。有很多人看过广岛和长崎爆炸、后的**和照

片资料,但是,你只要有少许的常识和一些思考,你就回发现这些**和照片资料中

有着诸多的问题。爆炸过后谁有能力在强烈的核辐射区进行摄影或摄像,日本

当时没有任何一种防辐射的装备。即使是少得可怜的**资料还是有问题,你会发现

一些“幸存者”在爆炸后从废墟中出来后排成行走路,似乎是经过训练的。另外,能

在核武器的爆炸中幸存这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的事。

五, “幸存者”的迷惑。从战争结束到今天,从未发现过一个可以直接证明在广岛

和长崎有过爆炸的人。有些“幸存者”只看到有大火产生,另一些“幸存者”

以自己所谓“受到辐射烧伤的”伤痕,实际上只是火烧伤的痕迹。没有一个日本人能

自身经历的的证据证明在广岛和长崎曾爆炸过。

六, 数字的困惑。当时由于日本的个大城市都受到美国飞机的整天狂轰滥炸,大多

数市民都跑到乡下躲避,广岛和长崎也是如此,实际上,据一个在广岛的日本老人介

绍,1945年3月以后,在广岛市的市民已经不足五万人了。当他在四月离开广岛到乡下

时,广岛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当然长崎也是如此,而日本最后却称两颗

最后造成近30万人死亡,着实在令人费解。

七, 科学证据。美国和德国科学家在广岛和长崎两地进行了土样品的秘密集,拿

回国后经化验发现这些土的土质与普通土几乎没有区别,辐射计量并非超常。根本无

法与在核实验基地所集的土样品的辐射剂量相比。实际上,在受到严重辐射的土地

上在几百年内不可能可以生长植物,人在该地区生活也相当危险,这与今天广岛的事

实相悖。这更使人们困惑。

八, 最有力的证据。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的科学家运用巨型计算机的有限元分析

法,对在新墨西哥州、广岛和长崎的爆炸的**图象资料进行分析后,其结果

令他们大吃一惊——三份图象是同一颗的,也就是三份**资料是在同一颗原

爆炸的不同角度拍摄的,当然应该是在新墨西哥州爆炸的那颗.

种种令人不解的疑问和新的发现令许多科学家(特别是核物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十分

困惑,但是,由于这种关于核武器的的极其特殊性以及对事实的谨慎态度,另外很多

科学家和历史学家都是独立研究,使这种疑问没有通过新闻媒体公布于众.

二 事实与真相

但是,仍然有许多的学术人士要求知道事实真相,从1995年开始,他们通过些秘密的

方式与美国交涉,要求美国解密一些文件.然而却没有得到任何答复.有些美国

官员说这是些”疯子的行为”.

但是,1999年末,一位参加过“曼哈顿”的科学家和一位当年美军的上级军官却

联合披露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历史——美国从来没有在日本本土投放过,在广岛

和长崎投放的是一场,那只是美军进行的一场非同寻常的信息站和心

理站,一次非常成功的“软战争”。

由于这个消息是在十分保密的情况下披露的,而且受到了美国的压制和否定,

最后甚至对这两位科学家和军官进行了软禁,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真实姓名,因此只有

极少数科学家和历史学家知道了历史的真相。

纸终究包不住火的,这些消息终究会公布于众,只是时间的问题。

以下就是历史的事实与真相。

这个信息与心理战被称为“曼哈顿2”。

1945年7月16日,世界上第一颗在美国的新墨西哥州实验爆炸成功。这颗原

的威力之大甚至超出了科学家、工程师和军方人士的预料。大多数的科学家也预

料到了这种武器的存在将直接威胁到人类,这其中包括爱因斯坦和“之父”奥

本海默本人。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完全结束。虽然在欧洲战场上,战争的火焰已经熄

灭,但是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日本帝国还在利用四处环海的地理优势进行垂死挣

扎。美军的飞机虽然对日本本土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使日本的许多工业城市(包括

东京、大阪)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而且人员伤亡十分惨重,但是,日本却没有

任何要投降的迹象,而且种种迹象表明日本准备在本土与盟军决一死站。盟军在1945

年6月份已经着手在日本本土进行大规模的登陆战,参加的盟军士兵大约为40万,

其中以美军为主。美军却非常担心这次登陆行动,日本已全民皆兵,这次行动必将会

造成盟军严重的伤亡。

但是研制成功后,美军便似乎发现了有新的希望。因为对日本使用会

对日本造成巨大的伤亡,并且还有巨大的心理作用,可以达到逼迫日本投降的目的。

那样就不再需要冒险进行大规模的强行登陆行动以及有可能在日本进行大规模的战

争。这大概能避免约10万盟军的死亡。

因此,美国军方极力要求对日本本土进行轰炸,以达到逼迫日本投降的目

的,这当中为首的美国军方人士是麦克阿瑟将军。

但是,许多科学家以及一些军方人士却反对使用。因为他们清楚的威

力给平民带来巨大的伤害以及在爆炸后的辐射给土地的影响。

当然,他们也承认在日本进行登陆战将带来巨大的代价。因此,许多科学家和军方

人士建议对日本施加巨大政治压力使其投降。不过这种想法可以说是很幼稚的,

因为当时日本已经受到了世界的孤立和进攻,没有什么所谓“更大的压力”。因此军

方人士甚至是杜鲁门本人也赞成对日本本土使用。即使这有巨大的风

险。

主张使用与主张不使用的两种观点进行了长达十几天的争辩,却仍然没有结果,但

是,因为在战争中拥有强大的力量和总统的支持,主张使用占了上峰。甚至已

经开始着手轰炸。

其实军方本身也有严重的顾虑。特别是运输问题和投放问题。因为新墨西哥州的原

是定点引爆,从未实验过飞机投放,因此用飞机在日本本土投放的就

有其不确定性。况且,美国当时只有两颗仅剩的,万一有特别情况发生怎么

办,而美国在几个月内不可能生产出第二批。

这时候,却有一个不知名的下层军官提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方案。

因为在诺曼底登陆前,盟军在英国沿岸和欧洲大陆沿岸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信息

迷惑战,使德军不知道盟军最后登陆的地点是在诺曼底,没有重兵部署在诺曼底,诺

曼底登陆时盟军没有受到有力抵抗,从而确保了登陆的成功。从1944年中到1945年

初,德军的V—1和V—2导弹曾给伦敦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盟军同样是用信

息迷惑的方法使德军把伦敦的定位目标偏移了40公里,从而避免了更大的损失。这次

两次成功的信息战都运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当然,其中盟军的间谍

人员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这个下层军官由此想到是否能再次使用信息迷惑战来迫使日本投降呢?即用信息的

方法让全日本相信美军在日本投下了,给日本国民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震撼,

造成恐慌,丧失其斗志。迫使日本投降。

这个方案提出时,受到了大量的讥笑和嘲讽。有些人甚至说他是美国军方内的白

痴。但是,当使用与不使用的争论没有结果时,科学家和军方人士又想到了这

个方案。并且经过一系列研究讨论和可行性分析,认为这个方法是完全可行的。因为

当时的日本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个孤岛,与外界联系的途径已经很少,而且日本的通讯

已经被美军完全监听。各个地区的通讯的损害程度也相当大,可以说,美军完全有能

力控制日本各地间的通讯和消息以及新闻系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军已经控

制了日本的喉舌而日本只剩下耳朵了。美军有能力向日本和国民发布大量的虚

恐吓消息而日本却难以辨别其真伪,绝大多数的日本人会认为是真实的消息。

经过充分的探讨和论证,大多数科学家接受了这个建议,军方人士最后也勉强同意

这个,但是,军方与科学家达成的协议是,如果失败,那么最后还是会使用

1945年7月28日,这个前所未有的信息战开始制定,被命名为“曼哈顿2”。

研究组对“攻击”的城市进行了相当严格的筛选,在六个候选城市(大阪,京都,札

晃,,广岛,长崎)经过反复严密的论证、比较,最后选定了两个城市作为“攻

击”目标,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广岛和长崎,因为广岛和长崎距离东京比较远,在通

讯被基本切断的情况下信息来源极少,而且,长崎和广岛实际上已经由于美国的狂轰

滥炸而被孤立。把广岛和长崎作为信息迷惑战的目标应该是最合适的了。

1945年7月31日,“曼哈顿2”行动全面展开,大量的科学家、技术人员以及大批的

先进设备被运往关岛和提尼安岛。美军大量的军舰开始驶向日本海域。其中有很多的

装备大量电子设备的信息战军舰。

对于这次行动,美国当然没有必胜的把握。因此美军同时在研究的投放计

划。

1945年8月5日,大量的美国军舰已经在广岛外海域部署完毕。信息战即将开始。

1945年8月6日清晨,一架B—29轰炸机在提尼安岛起飞,当然,它所携带的不是原

,而是几颗美军的新型—凝固汽油弹,这种威力与相比简直不值

一提,杀伤半径不到100米,没有任何辐射。

8月6日早上,这架B—29到达了广岛上空并投下了几颗凝固汽油弹,凝固汽油弹爆

炸后引起了些大火,因为广岛仍有较多的木制建筑。但是引起的伤亡不是很严重。大

概只有不到三百人丧生。

飞机上报告了已经投下。

随后“曼哈顿2”行动全面展开。美军马上用电子干扰的方法切断了广岛与外界的无

线电联系。并伪装为日本在广岛的机构向日本全国各地发送无线电消息,用日语向日

本和国民求救,“广岛被一颗巨型轰炸,威力极大”,同时,美军在日本的

间谍网也开始工作(这些间谍大多数是美籍华人)。特别是把信息传给日本的几个特

别重要的物理学家,因为这些人会认为这种巨型是,只有这些日本科学家

真正知道的威力,从而能对军方和建议投降。

可以说“曼哈顿2“行动是比较成功的,在技术上没有任何漏洞。广岛与东京、大阪

以及京都的通讯被中断,就连广播也因为美军的电波干扰而无法接听。甚至广岛市内

的人也不知道广岛“被轰炸了”。但是由于没有确实的资料,只有大量的消

息,虽然日本人相信广岛被轰炸了,但是只认为是一颗非常大的常规,知道美军

的消息“广岛已经被毁灭”通过其控制的信息网发送到日本各地,日本人才被这一

消息惊吓住了。当然,仍然有很多日本人不相信“广岛被毁灭”的消息,甚至有些距

离广岛不远的地方的人知道这是个消息,但是他们却不清楚为什么他们的会发

出这样的消息,他们对此只能无奈。不过令美军哭笑不得的是,因为他们对日本通信

系统的破坏性打击,日本很多地方,特别是在离大城市较远的地区却没有收到他们发

出的消息,因此日本并没有想象中的“陷于一片混乱”。

一些日本的物理学家也对美军使用“核裂变弹”怀疑,因为他们不相信美国拥有核裂

变武器。但是日本最有名的核物理学家之一西名吉尾却知道美国已经完全有可能掌握

了,他相信日本已经遭受到美国的原子武器的攻击,对此他忧心忡忡。

正当“曼哈顿2”行动还在进行时,6日晚,杜鲁门向全世界发布了令人吃

惊的消息,美军在广岛投下了,并向人们介绍了这种最新武器的强大威力,

“相当于1.5万吨TNT”,“广岛已经消失了,”这个消息迅速的传到世界各地,包括

传到日本以及所占领的地区。世界一片沸腾,很少人知道这颗“”是信息战的

结果。

但是,日本在这时却没有显露出任何将要投降的迹象,这令美国军方十分恼火,甚

至着手准备使用真正的轰炸日本。这当然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他们认为这是

正常现象,应该实行第二步。

1945年8月9日,日本还被一片恐怖笼罩时,又一颗“”在日本爆炸了——

美军开始了第二次大规模的信息迷惑,这次更加猛烈,因为长崎已经被美军的军舰给

完全封锁了,联人与人的直接通讯的条件都没有,美军又给日本各地传送信息“长崎

被轰炸”,“长崎消失了”。日本国民真正的开始陷入混乱局面。

当晚,杜鲁门又向外界宣布美军在日本长崎投下了一颗,这次,他

向大家展示了更令人吃惊的新闻——在长崎和广岛爆炸**资料,当然,实际

上是在新墨西哥州爆炸的的**资料,只是角度不同,另外还有美军用模型制

作的广岛和长崎被轰炸后的**资料,在黑白**中很难分辨真。

**资料被展示后,全世界为之震惊,各大报都在头版刊登了爆炸的照片和

广岛、长崎被“毁灭”的照片。

日本国内已经陷入完全混乱。

同时,几位原子科学家,包括阿尔瓦雷斯、阿格纽、罗伯特*瑟伯尔等人通过他们的

日本朋友给日本了一封信,信中详细的讲述了的巨大威力,并劝日本

马上投降。

1945年8月11日,日本通过第三国向美国表示了投降意愿,不过是有条件投

降。美军也知道了这场信息战实际取得了成功。但是不接受日本的“有条件投降”方

案,要求日本马上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3日,美军对日本下达了最后通牒,若不马上投降,将在东京投放原子

弹。 当然,这颗将是一颗真正的。

1945年8月14日,日本表示将接受波茨坦公告,即将投降。

1945年8月15 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这次信息迷惑战在神不知鬼不觉中胜利了。

三 结局与尾声

“曼哈顿2”行动实际上已经取得了成功。但是,这个一直被严格的保密。联参

加行动的绝大多数军人也不知道他们行动的全部过程。他们只知道把信息传到日本各

地,他们也认为美军在日本投下了。美军的信息迷惑甚至迷惑了大多数美军,

实际上是迷惑了全世界。

日本投降以后,美军完全而且是单独的占领了日本,并且控制了日本的新闻和通讯

等信息机构,完全控制了日本官方。日本绝大多数人不知道广岛和长崎仍然存在,甚

至是平安无事。而知道真相的人却没法传送消息,如果那时你是说广岛和长崎平安无

事的话,肯定被认为是疯子。

几个月后,在美军的操纵下,日本公布广岛和长崎爆炸造成共30万人死

亡。

为了防止日本和德国的军国主义复活,主要是为了威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美国没有

公布真相。美国销毁了所有“曼哈顿2”资料,从而无法再让人知道事实和真

相。

日本也对此有过怀疑,但是因为美国的压力和自身利益,没有追究下去。

战后不久,日本发现这了“两颗”却有巨大的利用价值,可以掩盖日本

“害人国”的地位,突出其“被害国”的地位,所以日本不愿再怀疑那两颗“原子

弹”。现在,每年的8月6日和9日,在日本广岛和长崎,都有纪念活动,纪念从未有过

的爆炸,在两地还有纪念馆,以突出日本在历史上的“被害”,但是却从未反

省自己对亚洲和世界各国人民犯下的罪行。

历史上就认可了美军在日本本土投放的谎言。

历史是公正的,今天,这段谎言被揭穿了。历史虽然已经过去,那么,我们在今天

该说些什么?

切尔诺贝利直到今天还不能住人,但是广岛今天却住满了人,是有疑问

汽油在太阳暴晒会自燃吗?汽油50度会自燃吗

1950年10月24日,彭德怀52岁生日。然而,彭德怀显然不会想到这一点——自从30岁那一年率平江起义部队上井冈山与“朱毛”红军汇合,一路征战的彭德怀早就不记得自己的生日是哪天了。

此时此刻,作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彭德怀,正在为打好出国作战第一仗排兵布阵。

第一军情作者:贾永、院浩

志愿军接连重创美军“王牌”,两战歼敌5.1万

1950年10月19日晚,就在彭德怀率先奔赴朝鲜战场的同一天,朝鲜首都平壤陷落。

战局的进展远远超出了预想,原先的防御已无实施可能。彭德怀当机立断,改防御战为运动战。

1950年10月25日,朝鲜北部第一场雪飘然而至,南朝鲜军毫无警觉地进入了志愿军的伏击圈。

正在设伏的志愿军第40军118师是挺进海南岛的主力。多年的战火锤炼,早已把这群军人磨砺得处敌不惊,无论攻击战还是伏击战,都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首战两水洞,志愿军不到两个小时,歼灭南朝鲜1个营又1个炮兵中队。这一天,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纪念日。

6天后,同样的厄运又落在了美军头上。

南朝鲜军被围歼的消息传来,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大吃一惊,急令美骑一师从平壤往云山方向火速增援。

骑一师,美国“开国元勋师”,成为机械化部队后依然保留着“骑一师”的名头,“马头”标志的徽章格外醒目。二战之后,骑一师成为占领日本东京的先头部队,朝鲜战争爆发后又成为第一批入侵朝鲜的美军主力师,全师装备坦克149辆、火炮300多门,一个师的火力远远超过了志愿军的一个军。

志愿军进攻的号角,在太阳落山的那一刻吹响。1950年11月1日,志愿军39军从三面向云山之敌发起进攻。激战3天,美骑一师损兵1800人,第七团三营全部被歼。6天之后,美国陆军永久撤销了这个营的。

惊魂未定的美国大兵这样描述死里逃生的经历:我们的周边到处都是敌人,他们有时候在前方,有时候在后面,你不知道哪里就会射过来。我们被团团包围了……

战斗结束,被志愿军俘虏的美骑一师第七团参谋长不服气地说:“没有飞机轰炸,炮火准备,没有坦克冲击,班、排、连悄悄地靠过来就打,这算什么战术?”当他被告知这是“的战术”时,美军少校参谋长一脸惊愕。

的战略战术,就是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就你打,我打手榴弹,抓住你的弱点跟你打;就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历时11天的第一次战役,志愿歼敌1.5万。11月7日,新华社播发了这样一则电文——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人民军总司令部发表公报称:共和国人民军最近在朝鲜西北部的作战中取得重要胜利。在此次作战时期,有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部队的组成……和人民军一道参加了作战……

显然,麦克阿瑟误判了。正是这一误判,让他马上就会遇到这一生最强的对手,也直接让他原本显赫的军旅生涯从此黯然失色。

事实上,此时的麦克阿瑟也清楚,能够给兵锋正盛的美国“王牌”部队以重创,自然不是已溃不成军的朝鲜军队能够做到的。然而,战场上的一切,似乎没有影响麦克阿瑟的自信。实力至上,这就是美国人的逻辑。是时,“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已达22万,比第一次战役增加了8万。麦克阿瑟麾下,还聚集了各种作战飞机1100余架和包括3个航母战斗群在内的200余艘战舰;而此时的志愿军,尚没有一架可以作战的飞机和一艘可以作战的舰艇。在没有得到杜鲁门允许的情况下,麦克阿瑟调集90架B-29轰炸机,摧毁鸭绿江上的所有桥梁,以阻止中国增兵朝鲜。紧接着,他又命令“联合国军”继续全线北进。

麦克阿瑟的企图是:以美第十军在东线经长津湖西进,美军第八集团军在西线由清川江北上,以“钳型攻势”在江界以南武坪里会合,再向北推进,赶在鸭绿江冰封之前抢占朝鲜全境。他还将部署在汉城的美第二十五师和刚刚到达朝鲜的土耳其旅、英军第二十九旅加强西线,美军第三师加强东线。东西两线的指挥官是麦克阿瑟的两员爱将:一个是担任过麦克阿瑟参谋长的美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少将;一个是绰号“斗牛犬”的美军二战名将、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

悬殊的力量对比,让麦克阿瑟已经不想也不屑于考虑谁是他的对手了。他狂妄地宣称:鸭绿江并不是不可跨越的障碍,中国人也并不是一支“不可辱的力量”。

然而,虽然麦克阿瑟还没弄清他的战场对手,和彭德怀却早就对麦克阿瑟和参战美军了如指掌了。

鉴于第一次战役中志愿军实力尚未完全暴露和麦克阿瑟的轻敌,彭德怀命令志愿军主动后退,诱敌深入,争取出其不意,打一个大规模歼灭战。

时任志愿军39军117师作战科长李宏艮回忆:“开始我们也有些不理解,打了胜仗怎么还大步后退?但是,听说是、彭老总的指示,也都是坚决服从,因为大家都明白,跟着就能打胜仗。我们还在沿途故意丢下了一些小锹、背包等物品迷惑敌人……”

麦克阿瑟果然上钩。他认定装备低劣的中国军队已“怯战败走”。尤其是连日的航空侦察并没有发现大部队活动的迹象,情报人员判断中国人最多只有三到七万时,麦克阿瑟断定,中国军队此前不过是“象征性进攻”。

感恩节,美国的重要节日,为每年11月第4个星期四。1950年的“感恩节”为11月23日,这一天也恰好是中国农历的小雪。

“小雪已晴芦叶暗,长波乍急鹤声嘶”。从西伯利亚呼啸而来的冷空气裹着大雪,扑天盖地。朝鲜北部50年一遇的最冷冬季提前到来。但这并没有影响美国士兵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前沿阵地上,享受了一顿火鸡大餐。

11月24日,美军先头部队刚刚突进到鸭绿江畔的惠山小镇,麦克阿瑟的“巴丹号”座机就飞到他们头顶助威来了。

第二天,美国各大报刊出的消息,标题中几乎都有“圣诞”两字,《麦帅保证圣诞节前结束战争》《胜利在望——圣诞节不远了吗》……

也许是过于自信,也许是为了震慑中国军队,也许是为了安慰成千上万等待着孩子们早日回家的美国士兵的父母,麦克阿瑟居然向全世界公开了他的进攻方案——

“联军对在北朝鲜新的赤色军队的庞大压缩和包抄行动,已经临近决定性的时刻。在过去的三星期中,作为这一钳形攻势的独立组成部分,我们各军种空中力量以模范的协同和有效率的持续攻击,成功地切断了敌军的补给线,敌军来自北方的增援已大大减少……”

也是在这个飞雪漫天的夜晚,电波突然在朝鲜北部一个叫做大榆洞的偏僻矿洞密集起来。刚刚挖掘出来的防空洞,便是彭德怀的司令部。

远在日本东京第一大厦的麦克阿瑟,自然无法想象志愿军司令部如此简陋,更无法想象在这冰天雪地之中,30万志愿军早已完成机动隐蔽。就像他无法想象这支军队会拥有铁一样的意志和铁一样的纪律一样。

此时,在120公里宽的战场上,志愿军精心布置的两个巨大口袋,已经张开了口子。

和彭德怀用的是战争史上少有的内外双重迂回战略,西线志愿军4个军将从正面发起猛攻,另外2个军从侧翼迂回攻击。战役的关键是,侧翼力量能否迅速打开战役缺口,直插敌后,断敌主力后路。

37岁的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统一指挥迂回作战行动。

“麦克阿瑟和很多美军将领,脑海中的中国军队,还停留在国民党军队的印象中。不知道***的军队虽然武器装备落后,但将是猛将,兵是精兵。”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丁伟说,“像彭总,像韩先楚,排兵布阵,一点也不逊于世界上那些有名的战将。”

不到一天一夜,“联合国军”东西两“钳”之间瞬间撕开了一道口子。担负正面进攻的志愿军4个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了当面美军。

美国参战老兵沃伦·维德汉回忆:“中国人的进攻战略非常高明,被我们称作大规模袭击,他们会用大量兵力直击防线,在防御圈上打开缺口,然后挺进我军所在的后方。”

眼看无法阻挡潮水一样冲锋的志愿军攻击,在第一次战役中与志愿军交过手的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不像麦克阿瑟那样盲目乐观,当他意识到陷入志愿军包围时,赶紧命令“联合国军”突围撤退。这正在彭德怀的预料之中——38军113师已经穿插到了“联合国军”后退必经之地:三所里、龙源里。

时任志愿军第38军第113师第338团3营机枪连指导员陈生秀回忆:“接到命令后一刻不停地往前跑,有个同志甚至跑着跑着倒地牺牲了。大家就一个念头,插到敌后,堵住敌人。”

一段战史上的奇迹由此诞生:113师双腿跑赢了“联合国军”的 汽车 轮子——先敌5 分钟挡住了美军两个师的退路。

空前激烈的阻击与反阻击在大同江边的山谷里展开,争取最后一线生路的南撤之敌和奉命前来的北援之敌,轮番向着占领了制高点的志愿阵地上扑来,志愿军始终像钉子一样钉在阵地上——两支相隔不到一公里“联合国军”,最终只能相望却没有汇合到一起。

捷报传到大榆洞,几天几夜没合眼的彭德怀激动地从椅子上跳起来。他亲自拟出了一份嘉奖电报交给参谋,正当电报就要发出的时候,他突然喊了一声:慢!然后拿回了电报,在末尾又加上了一段话。这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38军万岁!

松骨峰,志愿军112师335团一营三连的阻击阵地,美军二师九团的唯一退路。

美军发现,无论炮火多么猛烈,无论进攻的步兵多么接近山顶,总有中国人在军号声中一遍遍发起反击。

三连最后剩下了8人,阵地前倒下了敌人几百具尸体。美军战机把松骨峰炸成了一片火海,还是未能越过这块英雄的高地。

松骨峰下这一段不足11公里长的山路,后来被美军称为“印第安笞刑场”,意思是穿过这条路的经历,如同遭受到了“死亡的鞭笞”。

几天后,作家魏巍来到了前线。这片浸透了志愿军鲜血的阵地,仿佛还在诉说着战斗的惨烈。作家写道:“这场激战整整持续了八个小时……飞机掷下的汽油弹把他们的身上烧着了火。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向敌人扑去,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

这篇曾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通讯感动了几代人。朝鲜战场上为祖国、为正义、为和平而战的志愿军战士,从此有了一个亲切而崇高的称呼:最可爱的人。

1990年,《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曾经提到的两位“烈士”——井玉琢和李玉安,神奇地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原来,在清理松骨峰战场烈士遗体时,意外地发现有的战士还有微弱的呼吸,被紧急送往后方抢救。

几个月后,井玉琢和李玉安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井玉琢满脸都是被汽油弹烧伤的疤斑,牙齿烧得仅几颗,左耳只剩一小块,左手严重抽缩;李玉安胸口中弹,在医院昏迷了5个多月,才脱离了危险……而当时向魏巍介绍战斗经过的一营营长王宿启,没有想到自己的战友后来竟然奇迹般地“死而复生”。

伤愈后的井玉琢,放弃了国家照顾,在黑龙江七台河当了一名农民。李玉安则在黑龙江巴彦县一所乡村粮所,做了一名普通的工人。

第二次战役,38军以阵亡415人、负伤5005人的代价,重创美第九军二师和“土耳其旅”,毙伤俘敌11000余人。

西线“联合国军”几近崩溃之时,东线方向,在茫茫雪野中设伏六天六夜的志愿军第九兵团,开始向钻入包围圈的美第十军发起总攻。

这就是著名的长津湖之战。

与麦克阿瑟一样,美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也是个狂妄之徒,一直把中国人称为“洗衣工”。当时的十军下辖美军中装备最精良、保障最充足的七师和陆战一师。阿尔蒙德做梦也没有想到,正是被他称作“洗衣工”的中国人,让他的两支精锐部队留了耻辱一页。

长津湖之战,美第七师三十一团被全歼,上校团长麦克莱恩受伤被俘后身亡。这支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攻入西伯利亚而被授予“北极熊团”称号的美军“王牌团”的团旗,成了志愿军的战利品。而侥幸从长津湖逃离的美军陆战一师,也付出了减员11731人的惨重代价,仓惶逃离长津湖的那一幕,成为美国陆战队员挥之不去的噩梦。

长津湖之战时的志愿军27军79师235团一营副教导员,43年后成了中国第八任国防部部长。1996年12月,率团访美,接待他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查尔斯·克鲁拉克上将对这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军人肃然起敬。原来,克鲁拉克父亲就是当时的陆战一师副师长。父亲告诉他:“打了一辈子仗,没有遇到志愿军这么厉害的部队。”

第二次战役,志愿军毙伤俘敌3.6万余人,其中美军2.4万余人,一战扭转战局。“联合国军”则在10天之内溃退300公里。

斯大林赞扬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一支伟大的军队”。

惨败震动美国朝野,杜鲁门威胁使用!

朝鲜战场惨败,震动美国朝野。世界第一强国不得不重新认识曾经被它轻视的新中国。

杜鲁门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让美国人民为朝鲜战争作出“任何必要的牺牲”,要求国会批准将美军从250万人增加到350万人,一年之内将战机、坦克的生产能力分别提高5倍和4倍。他还在新闻发布会上威胁使用“”。

与此同时,美国驻联合国大使沃伦·奥斯丁则受命通过联合国,向中国传递停战谈判信号,条件是:志愿军停止在“三八线”以北。

美国人的阴谋,自然逃不过的的眼睛。

1951年新年来临的些日子,与朝鲜前线的电报往来格外频繁。

1950年12月13日电报: 目前英美各国正要求我军停止于三八线以北,以利其整军再战。因此,我军必须越过三八线。如到三八线以北即停止,将给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

1950年12月21日电报: 美英正在利用三八线在人们中存在的旧印象,进行其政治宣传,并企图诱我停战,故我军此时越过三八线再打一仗,然后进行休整是必要的。

1950年12月29日电报: 如果我军能照你们目前部署,于1月上半月打一个胜仗,争取歼灭伪军几个师及美军一部,然后休整两个月,准备春季攻势,则对民主阵线及资本主义各国人民大众影响甚好,对帝国主义则给以新的一击,加重其悲观失败情绪……

三封电报直指一个目标:打过“三八线”!

清楚,随着志愿军第二次战役的胜利,美国速战速决的图谋已经破产,美国与它所纠集的那些原本来就不想参战的仆从国之间的矛盾开始尖锐,美国国内反战情绪也日益高涨。在这种背景下,必须再给敌人致命一击,才有可能把敌人彻底逼到谈判桌上——否则,一旦让对手得以喘息,以美英等国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志愿军必将面临更大的战场压力。虽然志愿军已经在冰天雪地里鏖战了整整一个半月,但对跟随他从长征、抗战、战场上一路征战的这这支队伍充满信心: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

1950年12月26日,“圣诞节”后第二天,55岁的美国陆军副参谋长马修·李奇微中将在凛冽寒风中抵达朝鲜战场,接替翻车而死的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杜鲁门还赋予了李奇微更大的权力,兼任“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

李奇微以眼光独特而著称。虽然没有麦克阿瑟那样显赫的名声,但战争经历同样不凡:1943年7月,李奇微指挥第八十二空降师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战役实施美军 历史 上第一次大规模夜间空降作战;诺曼底登陆后,直接升任美第十八空降军军长。早年还曾在美军驻天津第十五步兵团当过副连长。

沃克阵亡不过三天,美军统帅部便匆匆选派这样一位“中国通”到朝鲜,无疑是想挽救战场颓势。

李奇微原本也想着立即转入进攻以争取战场主动,然而,当他视察了自己的部队后才发现,连遭中国军队重创的“联合国军”,已经蒙上了厚厚的心理阴影。他悲哀地承认:“这是一支惊慌失措的军队,对自己、对长官都丧失了信心,不清楚自己究竟在干什么……”

无奈之下,李奇微只好快速部署防御,以阻止志愿军继续南进。李奇微玩了一个心眼,将南朝鲜军8个师放在第一线,美英军队放在第二线,以便可攻可防、随时撤退。

李奇微未曾料到的是,他的西起临津江、东达东海岸的防线刚刚部署完毕,志愿军的炮火急袭就在飘舞的雪花中开始了。

1950年的最后一天,志愿军发起被美国人称之为“除夕攻势”的第三次战役。重整旗鼓的朝鲜人民军3个军团投入战斗,中朝两军实现了统一指挥。

仅仅一个昼夜,第一线的南朝鲜第一、第二师全线崩溃,处于二线的美军第一、第二军陷入背水作战的危险境地。

直到多年之后,李奇微还对当年的溃败“深感震惊”:“我试图阻止,可是逃跑的卡车毫不减速地闪过了我。我以前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感受,我向上帝祈祷,不要再目睹这样的情节。”

1951年1月3日,李奇微下令放弃汉城。志愿军在一座建筑物里发现了这样一句话:第八集团军司令谨向中国军队总司令致敬!

志愿军一气打到“三七线”,如我们也有美国人的武器和战场保障?

又过4天,中朝军队全线进抵“三七线”。这里,距离鸭绿江已经有400公里之远。

彭德怀下令停止追击转入休整。他清楚,三个多月的连续作战,部队战斗力已经到了极限;本来就脆弱的后勤补给线,也早已超出了极限。

时任彭德怀军事秘书杨凤安曾回忆:“第三次战役解放了汉城以后,彭老总这个思想负担就很重。应该解放了汉城高兴什么的,在国内和庆祝过节似的。彭老总就噘着个嘴,打进汉城倒行,撤出汉城怎么办?”

李奇微判断,已经长驱汉城以南的志愿军,此刻就处在最为困难的时候,向北反击的时机到了。他专门为美军量身制定了一套缜密的“磁性”对阵策略:最大限度发挥空中优势和火力优势,战役打响后尽可能与志愿军保持距离,黏住对手、拖延时间,待到志愿军和食品耗尽,再发动猛烈攻击。

这时候,美国超强的战场补给优势也充分显示了出来:从本土和其他地区抽调的大批二战老兵迅速补充到朝鲜战场,各种战备物源不断调往交战前线。每个参战美国兵还可以飞到日本进行5天“纵欲+纵酒”式的休整,以便“恢复士气”,重回战场。

时任志愿军司令部参谋阮家新回忆:“敌人上来就是飞机大炮猛轰,我们连夜构筑的工事,一个小时就会被炸平。照明弹把黑夜变成了白昼,我们打夜战更困难了。”

《抗美援朝战争史》记载:这时的美军,即使攻击志愿军一个连的阵地,也会动用几十辆坦克,且有飞机支援,发弹多达2000到3000发,而志愿军在前三次战役中,总共才发射了5341发炮弹。

吸取麦克阿瑟盲目冒进的教训,李奇微命令各路大军互相靠拢、齐头并进,以免再次成为中国人的“猎物”。

1951年1月25日,李奇微突然对志愿军发起猛烈进攻,仅地面部队就投入了25万。主要攻击兵力置于西线,目标为汉城方向;另一部在东线突击,由西至东发起全线进攻。

这一天,距离中国春节还有11天。也许,“联全合国军”想用这样一种春节攻势,来为它的“圣诞节”完败雪耻。

每一位优秀的军事家,都有一双穿越硝烟的锐利眼睛。几乎在李奇微发现志愿军“短板”的同时,彭德怀也捕捉到了李奇微排兵布阵上的疏漏:虽然向汉城方向大举进攻的西线美军第一军和第九军并肩突击,没有空隙,但东线的美军第十军和韩军第三军团之间,则有兵力薄弱环节,这无疑就是志愿军的机会。

面对敌人重兵反扑,彭德怀确定的第四次战役作战方针是“西顶东反”,以一部兵力组织西线坚守防御,牵制“联合国军”主要进攻集团;在东线则有地后退,待敌人一部态势突出时,集中主力寻机打反击,从翼侧威胁西线敌人,动摇其布势,制止其进攻。邓华、韩先楚,这两位携手挥师解放海南岛的战将,分别指挥东西两线战役兵团。

在西线,坚守汉江南岸的38军和50军顽强阻击,美军第一、第九军两支“王牌”部队14昼夜只前进了18公里;而徒步作战的志愿军此前攻击同一段路程,不过半天时间。

2月11日,农历正月初六,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指挥的东线兵团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战机,中朝军队趁着早到的夜暗向态势突出之敌发起进攻。至13日凌晨战斗结束,歼敌1.2万人。

这就是成为经典战例的横城反击战。

与强敌交手,锤炼出敢战、善战、能战、胜战的一代军人。这一战,涌现出一双年轻战将。33岁的邓岳指挥40军118师大胆穿插、断敌后路,毙伤南朝鲜第八师16团团长权泰顺以下656名,俘敌2178人;34岁的张竭诚率领的39军117师则创造了朝鲜战场上一个师在一次战斗中歼敌最多的纪录:歼敌3350人,俘敌2500人,其中俘虏美军800人。后来,两人又分别出任解放军两支王牌部队——38军和39军军长。

第四次战役持续到当年的4月21日——李奇微的精心部署被打乱。在付出每天伤亡900人才推进1.3公里的代价后,“联合国军”被迫在“三八线”附近停了下来。李奇微后来在回忆录中写到:“要不是我们拥有强大的火力,经常得到近距离空中支援,并且牢牢地控制着海域,则中国人可能已经把我们压垮了。”

一周之后,邓华迎来他41岁生日。一年前的同一个季节,这位39岁就担任兵团司令员的年轻战将,正与小他3岁的韩先楚一起,指挥解放军战史上规模最大的渡海登陆作战:海南岛之战。

几乎在同一时间,已被杜鲁门免去全部职务的麦克阿瑟在美国国会作告别演讲时,引用了这样一段话:“一个老兵永不死亡,他只是淡出舞台。”的确,属于麦克阿瑟的舞台已经成为过去。正如美军参谋长会议布莱德雷所评论的:“麦克阿瑟那神话般的尊严被损害了。赤色中国人愚弄了这位一贯正确的军事天才,麦克阿瑟现有的能力和力量根本斗不过在朝鲜的中国指挥官彭德怀。”

朝鲜战争开始的那一年,彭德怀52岁,麦克阿瑟70岁。

请问“敌人是不会自行消灭的”的出处

因为汽油的燃点为427°,如果在太阳底下暴晒是不会自燃的。但是汽油是由烷烃和稀烃构成,沸点较低,同时又较易挥发,如果周边环境里有火花就很容易把泄露在空气当中的汽油蒸汽给点燃。但如果仅仅在太阳底下暴晒是不会自燃的。

汽油50度会自燃吗

汽油如果在50度的环境下并不会发生自燃,但装载汽油的容器很可能会因为50度的温度发生热胀效果,一旦桶身破裂则有可能发生燃烧。如果装载汽油的容器是不绝缘的容器,那么记得固定完好放置于阴凉通风处。

因为汽油的危险性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如果私人购买汽油则需要提供相关手续才可以购买。

1、对于单位需要的,经办人需提供单位介绍信(注明用途、数量)、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和本人件等,到属地派出所开具证明,然后就近到指定的加油站购买。

2、对于日常生产、生活中确需散装购买汽油的单位和个人,需明确相关手续,经加油站核实方可购买。

汽油除了给车加油还可以带来什么用途呢

1、汽油可以作为清洗剂和萃取剂,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衣服上的油污、油墨,地毯上沾的机油、油漆、颜料、脏东西,都是属于非极性分子,和汽油是一样的,所以它们可以溶解到汽油里面已达到清洁的效果;

2、汽油可以作为武器的原料,这当然是较常见的一种用法。在战争中像火焰喷射器,汽油弹和其他大规模杀伤武器等等;

3、除了汽车汽油,汽油的原料同时还可以做成航空汽油,溶剂汽油等等。

越南战争美国为什么不用核弹

是说的。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三十日为新华社写的一九四九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中的一句:

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

战争走过了曲折的道路。国民党在发动战争的时候,他们军队的数量约等于的三倍半,他们军队的装备和人力物力的,更是远远地超过了,他们拥有所缺乏的现代工业和现代交通工具,他们获得美国帝国主义在军事上、经济上的大量援助,并且他们是经过了长期的准备的。就是因为这样,战争的第一年(一九四六年七月至一九四七年六月)表现为国民党的进攻和的防御。国民党在一九四六年,在东北占领了沈阳、四平、长春、吉林、安东等城市和辽宁、辽北、安东等省⑴的大部,在黄河以南占领了淮阴、菏泽等城市和鄂豫皖、苏皖、豫皖苏、鲁西南等解放区的大部,在长城以北占领了承德、集宁、张家口等城市和热河、绥远、察哈尔⑵的大部,声势汹汹,不可一世。取了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正确的战略方针,每个月平均歼灭国民党正规军的数目约为八个旅(等于现在的师),终于迫使国民党放弃其全面进攻,而于一九四七年上半年将进攻的重点限制在南线的两翼,即山东和陕北。战争在第二年(一九四七年七月至一九四八年六月)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已经消灭了大量国民党正规军的,在南线和北线都由防御转入了进攻,国民党方面则不得不由进攻转入防御。不但在东北、山东和陕北都恢复了绝大部分的失地,而且把战线伸到了长江和渭水以北的国民党统治区。同时,在攻克石家庄、运城、四平、洛阳、宜川、宝鸡、潍县、临汾、开封等城市的作战中学会了攻坚战术⑶。组成了自己的炮兵和工兵。不要忘记,是没有飞机和坦克的,但是自从形成了超过国民党军的炮兵和工兵以后,国民党的防御体系,连同他的飞机和坦克就显得渺小了。已经不但能打运动战,而且能打阵地战。战争第三年的头半年(一九四八年七月至十二月)发生了另一个根本的变化。在数量上由长期的劣势转入了优势。不但已经能够攻克国民党坚固设防的城市,而且能够一次包围和歼灭成十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的国民党的强大精锐兵团。歼灭国民党兵力的速度大为增加了。试看歼敌营以上正规军的统计(包括起义的敌军在内):第一年,九十七个旅,内有四十六个整旅;第二年,九十四个旅,内有五十个整旅;第三年的头半年,根据不完全的统计,一百四十七个师,内有一百一十一个整师⑷。半年歼敌整师的数目比过去两年歼敌整师的总数多了十五个。敌人的战略上的战线已经全部瓦解。东北的敌人已经完全消灭,华北的敌人即将完全消灭,华东和中原的敌人只剩下少数。国民党的主力在长江以北被消灭的结果,大大地便利了今后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的作战。同军事战线上的胜利同时,中国人民在政治战线上和经济战线上也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因为这样,中国人民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现在在全世界的舆论界,包括一切帝国主义的报纸,都完全没有争论了。

敌人是不会自行消灭的。无论是中国的派,或是美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都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国人民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已经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他们就一天比一天地重视政治斗争的方法。中国派和美国侵略者现在一方面正在利用现存的国民党来进行“和平”阴谋,另一方面则正在设计使用某些既同中国派和美国侵略者有联系,又同革命阵营有联系的人们,向他们进行挑拨和策动,叫他们好生工作,力求混入革命阵营,构成革命阵营中的所谓反对派,以便保存势力,破坏革命势力。根据确实的情报,美国已经决定了这样一项阴谋,并且已经开始在中国进行这项工作。美国的政策,已经由单纯地支持国民党的战争转变为两种方式的斗争:第一种,组织国民党残余军事力量和所谓地方势力在长江以南和边远省份继续抵抗;第二种,在革命阵营内部组织反对派,极力使革命就此止步;如果再要前进,则应带上温和的色彩,务必不要太多地侵犯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利益。英国和法国的帝国主义者,则是美国这一政策的拥护者。这种情形,现在许多人还没有看清楚,但是大约不要很久,人们就可以看得清楚了。

现在摆在中国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面前的问题,是将革命进行到底呢,还是使革命半途而废呢?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这样,就可以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由半殖民地变为真正的独立国,使中国人民来一个大解放,将自己头上的封建的压迫和官僚资本(即中国的垄断资本)的压迫一起掀掉,并由此造成统一的民主的和平局面,造成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造成由人剥削人的社会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可能性。如果要使革命半途而废,那就是违背人民的意志,接受外国侵略者和中国派的意志,使国民党赢得养好创伤的机会,然后在一个早上猛扑过来,将革命扼死,使全国回到黑暗世界。现在的问题就是一个这样明白地这样尖锐地摆着的问题。两条路究竟选择哪一条呢?中国每一个民主党派,每一个人民团体,都必须考虑这个问题,都必须选择自己要走的路,都必须表明自己的态度。中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是否能够真诚地合作,而不致半途拆伙,就是要看它们在这个问题上是否取一致的意见,是否能够为着推翻中国人民的共同敌人而取一致的步骤。这里是要一致,要合作,而不是建立什么“反对派”,也不是走什么“中间路线”⑸。

以蒋介石等人为首的中国派,自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至现在的二十多年的漫长岁月中,难道还没有证明他们是一伙满身鲜血的不眨眼的刽子手吗?难道还没有证明他们是一伙职业的帝国主义走狗和卖国贼吗?请大家想一想,从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以来,从一九四五年十月重庆谈判和一九四六年一月政治协商会议以来,中国人民对于这伙盗匪曾经做得何等仁至义尽,希望同他们建立国内的和平。但是一切善良的愿望改变了他们的阶级本性的一分一厘一毫一丝没有呢?这些盗匪的历史,没有哪一个是可以和美国帝国主义分得开的。他们依靠美国帝国主义把四亿七千五百万同胞投入了空前残酷的大内战,他们用美国帝国主义所供给的轰炸机、战斗机、大炮、坦克、、自动、汽油弹、毒气弹等等武器了成百万的男女老少,而美国帝国主义则依靠他们掠夺中国的领土权、领海权、领空权、内河航行权、商业特权、内政外交特权,直至打死人、压死人、妇女而不受任何处罚的特权。难道被迫进行了如此长期血战的中国人民,还应该对于这些穷凶极恶的敌人表示亲爱温柔,而不加以彻底的消灭和驱逐吗?只有彻底地消灭了中国派,驱逐了美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出中国,中国才能有独立,才能有民主,才能有和平,这个真理难道还不明白吗?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中国人民的敌人忽然竭力装作无害而且可怜的样子了(请读者记着,这种可怜相,今后还要装的)。最近做了国民党行政院长的孙科,在去年六月间,不是曾经宣布“在军事方面,只要打到底,终归可以解决”的吗?这次一上台却大谈其“光荣的和平”,说什么“曾努力追求和平,由于和平不能实现,不得已而用兵,用兵的最后目的仍在求得和平的恢复”。合众社上海十二月二十一日的电讯,马上就预料孙科的声明“在美国官方人士及国民党自由主义人士中,将遇到最广泛的赞扬”。美国官方人士现在不但热心于中国的“和平”,而且一再表示,从一九四五年十二月莫斯科苏美英三国外长会议以来,美国就遵守着“不干涉中国内政的政策”。应该怎样来对付这些君子国的先生们呢?这里用得着古代希腊的一段寓言:“一个农夫在冬天看见一条蛇冻僵着。他很可怜它,便拿来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蛇受了暖气就苏醒了,等到回复了它的天性,便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伤。农夫临死的时候说:我怜惜恶人,应该受这个恶报!”⑹外国和中国的毒蛇们希望中国人民还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死去,希望中国***,中国的一切革命民主派,都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怀有对于毒蛇的好心肠。但是中国人民、中国***和中国真正的革命民主派,却听见了并且记住了这个劳动者的遗嘱。况且盘踞在大部分中国土地上的大蛇和小蛇,黑蛇和白蛇,露出毒牙的蛇和化成美女的蛇,虽然它们已经感觉到冬天的威胁,但是还没有冻僵呢!

中国人民决不怜惜蛇一样的恶人,而且老老实实地认为:凡是耍着花腔,说什么要怜惜一下这类恶人呀,不然就不合国情、也不够伟大呀等等的人们,决不是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像蛇一样的恶人为什么要怜惜呢?究竟是哪一个工人、哪一个农民、哪一个兵士主张怜惜这类恶人呢?确是有这么一种“国民党的自由主义人士”或非国民党的“自由主义人士”,他们劝告中国人民应该接受美国和国民党的“和平”,就是说,应该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余当作神物供养起来,以免这几种宝贝在世界上绝了种。但是他们决不是工人、农民、兵士,也不是工人、农民、兵士的朋友。

我们认为中国人民革命阵营必须扩大,必须容纳一切愿意参加目前的革命事业的人们。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需要有主力军,也需要有同盟军,没有同盟军的军队是打不胜敌人的。正处在革命高潮中的中国人民需要有自己的朋友,应当记住自己的朋友,而不要忘记他们。忠实于人民革命事业的朋友,努力保护人民利益而反对保护敌人利益的朋友,在中国无疑是不少,无疑是一个也不应被忘记和被冷淡的。我们又认为中国人民革命阵营必须巩固,必须不容许坏人侵入,必须不容许错误的主张获得胜利。处在革命高潮中的中国人民除了记住自己的朋友以外,还应当牢牢地记住自己的敌人和敌人的朋友。如上所说,既然敌人正在阴谋地用“和平”的方法和混入革命阵营的方法以求保存和加强自己的阵地,而人民的根本利益则要求彻底消灭一切势力并驱逐美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出中国,那末,凡是劝说人民怜惜敌人、保存势力的人们,就不是人民的朋友,而是敌人的朋友了。

中国革命的怒潮正在迫使各社会阶层决定自己的态度。中国阶级力量的对比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大群大群的人民正在脱离国民党的影响和控制而站到革命阵营一方面来,中国派完全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人民愈接近于最后胜利,一切革命的人民和一切人民的朋友将愈加巩固地团结一致,在中国***的领导之下,坚决地主张彻底消灭势力,彻底发展革命势力,一直达到在全中国范围内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实现统一的民主的和平。与此相反,美国帝国主义者、中国派和他们的朋友,虽然不能够巩固地团结一致,虽然会发生无穷的互相争吵,互相恶骂,互相埋怨,互相抛弃,但是在有一点上却会互相合作,这就是用各种方法力图破坏革命势力而保存势力。他们将要用各种方法:公开的和秘密的,直接的和迂回的。但是可以断定,他们的政治阴谋将要和他们的军事进攻遭遇到同样的失败。已经有了充分经验的中国人民及其总参谋部中国***,一定会像粉碎敌人的军事进攻一样,粉碎敌人的政治阴谋,把伟大的人民进行到底。

一九四九年中国将向长江以南进军,将要获得比一九四八年更加伟大的胜利。

一九四九年我们在经济战线上将要获得比一九四八年更加伟大的成就。我们的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将要比过去提高一步,铁路公路交通将要全部恢复。主力兵团的作战将要摆脱现在还存在的某些游击性,进入更高程度的正规化。

一九四九年将要召集没有分子参加的以完成人民革命任务为目标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组成共和国的中央。这个将是一个在中国***领导之下的、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适当的代表人物参加的民主联合。

这些就是中国人民、中国***、中国一切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在一九四九年所应努力求其实现的主要的具体的任务。我们将不怕任何困难团结一致地去实现这些任务。

几千年以来的封建压迫,一百年以来的帝国主义压迫,将在我们的奋斗中彻底地推翻掉。一九四九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我们应当加紧努力。

新战海浮生**结局是什么

越南战争美国为什么不用核弹

为何美国人不在越南战争期间使用核弹呢?事实上并不是美国人不想用核武器,而是因为用核武器不管用。

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做了很多缺德的事情,使用了各种可用的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

直到现在越南的一些地区仍然受到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造成的严重污染。

越南的问题是丛林。根本不知道茫茫丛林里藏着多少游击队。美国已经尝试了n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包括核武器。

美国军事专家也对越南的核武器攻击进行了评估,美国专家得出结论,即使是核武器也不能对越南的丛林构成致命威胁。

虽然核武器爆炸的威力可以将一座城市夷为平地,但越南本身贫穷弱小,没有城市,人口分散。除非整个越南从头到尾都被地毯式核武器轰炸,否则只会摧毁一些茅草屋。

当美国未能使用核武器时,它们开始使用凝固汽油弹。美国最初的想法是燃烧,想将树林全部焚毁。

当时美军在越南投放了16万吨凝固汽油弹,甚至负责轰炸的战斗机机腹也被高温熏黑。这场大火直接烧死了200多万越南人。然而,越南有热带雨林气候,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仅仅两个月后,新的植物将在那些被烧毁的地方重新生长出来。

除了使用,美国还使用了生化武器,大量携带鼠疫的老鼠被扔进了越南的丛林。投掷化学武器、脱叶剂等。但这些仍然不起作用?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当时墨菲和他的战友被一艘纳粹德军潜艇击沉,除了他以外,战友们无一生还,墨菲被路易士救起并同路易士成为好友,墨菲心中却一直有个结,就是想炸毁那艘德国潜艇,并凭借一己之力搞到了一颗从德国潜艇上发射的但却并未引爆的鱼雷。但此时二战结束的消息传来了,而墨菲却绝对忘不了纳粹德军所做过的一切,一直不肯放过那艘德国潜艇,他能成功吗?

版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爱尔兰海员墨菲所在的商船被德军U型潜艇击沉,除了他以外无一生还,墨菲被一位名叫路易斯的法国石油工程师救起以后,两人成为好友,在路易斯的协助下,墨菲学会了驾驶水上飞机…

版本三:这是一部反战的影片,也是一部反映人性的**。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的时候,一艘英国的军舰遭受德国潜艇的攻击,船上的船员全部阵亡,只有一个人存活,那就是墨菲。

墨菲为了复仇,把一架被德国兵潜艇击毁的飞机修好,然后带上自制的汽油,去炸德国兵隐藏在河道里的潜艇。没想到,他的汽油弹不但没有将德国兵的潜艇炸毁,反而引来了德国兵的报复。德国兵找到了他隐蔽的村庄,将里面的房屋烧毁。为了复仇,墨菲在德国兵走后,义无返顾的开着运输船,在没有带的情况下要去飞蛾扑火般撞击德国潜艇。那里知道,偏偏在这个时候,收音机里伦敦的广播传来,德国纳粹已经宣布投降,最后他还是义无返顾的把德国潜艇炸沉了。